
1、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梁思成的故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 一、教学目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 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4、 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5、 二、重点、难点:
6、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7、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8、 三、学法引导:
9、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10、 四、教学过程:
11、 (一)导入新课:
12、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13、 (二)作者简介:
14、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15、 (三)梁思成简介:
16、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17、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18、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
19、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0、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21、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22、 明确:相似之处:
23、 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
24、 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25、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26、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27、 明确:
28、 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
29、 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具体见教参。
30、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31、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32、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33、 明确:
34、 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
35、 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
36、 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
37、 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38、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39、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40、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41、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42、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43、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44、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45、 (七)小结全文:
46、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47、 (八)写作特点
48、 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49、 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50、 对比手法的运用。
51、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2、 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
53、 一、 教学目标
54、 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55、 二、 重点、难点:
56、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57、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58、 三、 学法引导:
59、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
60、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61、 五、 教学过程:
62、 (一) 导入新课:
63、 (二)出示学习目标。
64、 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词句,说一说在作者心目中梁思成是一个怎样的人。
65、 悟课文,做批注,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表现梁思成的精神品格的。
66、 (三)学生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
67、 (四)互动学习,完成第二个学习目标。
68、 (五)小结全文:
69、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在保护文化遗产上的遗憾。
70、 附:板书设计
71、 梁思成的故事
72、 建筑灵魂 合理联想、想象和虚构
73、 文化精神 议论抒情叙述描写交错进行
74、 教学目标:
75、 一、了解梁思成的故事,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76、 二、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
77、 教学重点:
78、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读文章精彩语言。
79、 教学难点:
80、 发现本文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并学习运用。
81、 教学过程:
82、 一、导入
83、 多媒体展示梁思成的作品: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的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84、 简介梁思成
85、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1901年4月生于日本东京。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86、 二、初识梁思成
87、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勾画生字词,小组内解决。
88、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梁思成的几件事,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
89、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90、 第一件事:60年前勘察应县木塔。
91、 第二件事:二战期间保护奈良古城。
92、 第三件事:50年代感叹古庙拆除。
93、 三、走近梁思成
94、 文中的三件事分别表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风貌?试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品析。(学生合作交流、品读语言,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更深入的了解梁思成。)
95、 预设答案:
96、 勘察应县木塔: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和执著。
97、 保护奈良古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98、 感叹古庙拆除:惋惜无奈。
99、 四、感悟梁思成
100、 文中哪些语句对梁思成的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试找出并进行评析。
101、 也可提出自己在文中的疑惑,大家共同解决。
102、 (理解本文诗意和智性的特色,更深层次的了解梁思成,对梁思成的精神进行总结。)
103、 预设:
104、 “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105、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106、 “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107、 板书设计
108、 梁思成的故事
109、 李辉
110、 勘察应县木塔:热爱建筑事业
111、 保护奈良古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建筑灵魂
112、 感叹古庙拆除:惋惜无奈
113、 教学目标:
114、 知识与能力: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115、 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116、 情感与价值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117、 计划课时:二课时
118、 第一课时
119、 教学过程:
120、 一、导入新课:
121、 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梁思成,教师做补充介绍。
122、 写作背景介绍:1993年4月,作者登上了山西应县木塔,观塔思人,为梁思成的精神所感动,后写下此文。
123、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24、 积累文章的的字词:勘察叹为观止钦佩轩昂巍峨黯淡灰飞烟灭壮硕锈蚀
125、 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并划分层次。(文章主要写了四件事: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
126、 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
127、 三是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
128、 四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129、 三、重点品读:
130、 要求学生重点品读课文二、三、四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梁思成的精神是: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遗传的无限热爱。)
131、 四、小结:
132、 《梁思成的故事》主要写他在建筑方面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梁思成作为建筑专家对建筑的“爱与撼”。
133、 五、布置作业:
134、 熟读课文。
135、 完成同步练习一、二、三、四、六。
136、 第二课时
137、 教学过程:
138、 一、复习检查
139、 指名解词。
140、 概括梁思成的事迹。
141、 二、重点语句品析:
142、 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而声出的深深遗憾。)
143、 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
144、 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145、 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
146、 三、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47、 从正反、侧面多角度刻画梁思成这一形象。
148、 正面:梁思成登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
149、 侧面:通过别人的认识来写。
150、 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梁思成的敬佩之情。如: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151、 文章多用短句、独句段,表意明确,起到强调作用。
152、 四、课堂练习:
153、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154、 完成同步练习五、七、八。
155、 五、布置作业:
156、 预习下一课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